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让庚子春节少了传统的热闹,而多了一份冰冷与萧肃之感。疫情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系统性的,与宏观经济高度相关的人身险行业面临冲击的情况也再所难免。但风险与机遇相伴相生,作为经营人身风险的行业更是如此。在系统地梳理人身险公司短期在资产、负债等方面的风险以及长期机遇后,我们坚定地认为短期有“危”,长期有“机”,疫情之“危”不会打垮行业,只会加速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

首先,短期冲击难免,总体影响可控。一方面,资产价格波动或影响年度投资收益。一是权益市场或将一定程度下跌,对人身险行业投资收益形成考验。二是固定收益品种的违约和减值风险有所上升。三是利率下行使得再投资压力加大。另一方面,负债端“隔离”与“赔付”同频影响。一是疫情“隔离”下的“开门红”不红,保费规模增长受到较大冲击。二是“增员提质”因“隔离”受阻。三是赔付支出因疫情上升,盈利存在一定影响。

其次,供需基础仍然坚固,长期发展前景可期。

一是促进全民风险教育激发保障需求。疫情映射了人身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短期情绪积累催生保障需求。新增患病人数、死亡人数,最客观地展现了人身风险的无情以及以家庭为单位管理好人身风险的必要性,保障性需求的咨询明显上升。

二是推动人身险交易习惯的变革。当前,隔离管控等措施使得人身险线下销售场景几乎消失,倒逼人身险公司尝试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模式销售展业,同时疫情也使得客户理解和适应这些新的尝试。

三是加速保险技术端转型升级。一方面推动企业内部统一科技化转型的思想认知。疫情以来,线上建设较强的公司依托云平台等基本可以保障远程办公与实地办公效果相当,而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公司则面临很大压力。另一方面推动保险科技技术应用推广。本次疫情倒逼一批新技术和新模式走向舞台,如线上培训、智能核保和理赔、智能营销等。疫情过后,证明过实力的保险科技项目将从后台储备走向公司运营的舞台中央,从而推动行业技术升级。

四是大健康战略因认可面临政策机遇期。疫情短期带来了巨大的新生医疗需求,一批人身险公司开发的大健康产品和服务,有力地支持了疫情防控大局,赢得市场认可。相信疫情后,互联网医疗相关企业将迎来发展契机。此外,远程医疗、医疗大数据技术的革新也将助力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

最后,痛定思痛找短板,高质量发展大可为。

一是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治理中的风险管理作用。作为巨灾事件,本次疫情治疗费用主要来自于国家、地方财政以及社保。与国家高额支出相比,人身保险行业实际负担较少。对此,我们建议,强化商保与社保的融合,鼓励承担风险、不承担风险等多种模式的大病保险合作机制;强化再保险风险转移机制的建立,推动风险在全球范围内分散;鼓励再保险领域金融创新,创新巨灾风险证券化等手段,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募集相关资本,提升风险抵御能力。

二是强化人身险行业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本次疫情中,保险行业作用发挥有限也折射出现有保险产品责任的局限性。对此,我们建议推动行业内基础数据共享,规范化行业数据标准,沉睡数据的整理和清洗;积极打通商保和社保的共享。推动数据挖掘技术与数据的融合造福于民。

三是利用商业保险的活力,夯实大健康领域的数据标准;深化人身险和大健康产业融合满足社会多样化健康需求。

此外,本次疫情显示了现有公共医疗资源的不足以及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的迫切。建议鼓励人身险公司加快发展民营医院,积极引入新型医疗、药品,弥补单一公立医疗诊疗体制的缺陷,解决短期大健康产业供给不足问题;在紧急时段,利用民营建立的诊疗、药品配送系统又可以服务国家,为民服务,为国担当!

(作者系中再寿险业务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