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人身险高质量发展大有可为——疫情之下寿险行业发展的思考

原标题:未来人身险高质量发展大有可为——疫情之下寿险行业发展的思考

编者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场全国总动员的疫情防控阻击战迅速打响。近期,新华网金融频道特别策划推出“经济走势看信心”系列报道,独家采访经济及金融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展现社会各界控疫情、稳经济的坚定信心,以及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光明前景。

当下,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与宏观经济高度相关的人身险行业也面临冲击。但风险与机遇相伴相生,作为经营人身风险的行业更是如此。在系统地梳理人身险公司短期在资产、负债等方面的风险以及长期机遇后,我们坚定地认为短期有“危”,长期有“机”,疫情之“危”不会打垮行业,只会加速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

一、短期冲击难免,总体影响可控。

(一)资产价格波动或影响年度投资收益

一是权益市场或将一定程度下跌,从而对人身险行业投资收益形成考验。短期看,受疫情冲击,权益市场波动较大。但如果把时间拉长看,则影响相对可控。

二是固定收益品种的违约和减值风险有所上升。疫情造成当前一些企业现金流面临困难,从而发生债务延迟偿还甚至违约的情况。总体来看,资产面临信用风险,但相对可控:一方面,过去一两年信用风险利差一直较高,人身险公司在资产配置方面普遍有所考虑,持有品种评级较高;另一方面,人身险公司债券持仓在行业集中度上一般有所考虑,不会过度集中单一行业。

三是利率下行使得再投资压力加大。目前,国内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8%左右,已与人身险公司定价水平基本持平,如进一步下调,人身险公司面临一定再投资压力。近年来,各人身险公司普遍都对低利率环境有所预期并通过多样化投资策略为低利率做了多手准备,本次疫情只是改变了利率下行速度,不会形成长期影响。

(二)负债端“隔离”与“赔付”同频影响

一是疫情“隔离”下的“开门红”不红,保费规模增长受到较大冲击。一季度尤其是春节期间一直是人身险最重要的展业季,正常情况下保费收入可以占到全年保费收入的40%。本次疫情发生与开门红的时间段高度重叠,无论银保还是个险客户流量损失巨大。这部分损失主要是长期储蓄型年金产品,复工后存在短期快速恢复部分产能的可能。

二是“增员提质”受阻,价值型产品新单增长延迟。一方面,疫情期间营销员激励、业务监督及教育培训等方面管理受影响,展业队伍素质和展业品质较难提升;另一方面,人员线下活动范围受限,代理人增员难度进一步加大。高价值保障型产品的形态相对复杂,销售难度相对较高,主要依仗个险销售团队拓展。疫情对个险渠道发展的冲击,将直接造成价值型产品新单增长下滑,从而对公司内含价值增长形成挑战。

三是赔付支出因疫情上升,盈利存在一定影响。传染病一直是人身险中重要的一类巨灾风险,由于其可以造成短期特定区域大面积发病,从而使赔付快速上升偏离大数法则,风险难以对冲。从本次疫情看,人身险公司赔付的责任主要是疾病导致的死亡以及部分医疗费用。由于疫情所触及诊疗费用大部分由国家政策兜底,治疗时间9-10天左右,预计保险公司件均赔付在1万元左右。综合来看,当前行业总体的赔付压力相对较小,同时发病率控制措施逐步显现,未来趋势同样可控。此外,部分公司开始对已有客户赠送额外的新冠肺炎责任保障,这一举措虽然会加大风险敞口,但这部分新增风险一般都会做再保险安排并在境内外再保险公司中分摊,不会形成系统性风险。

二、供需基础仍然坚固,长期发展前景可期。

(一)促进全民风险教育进一步激发保障需求

一是疫情映射了人身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人身险公司用捐赠产品等方式展现了保险的价值。

(二)推动人身险交易习惯的变革和供给侧创新

近年来,虽然互联网保险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总体看,大额、期交人身险靠代理人拜访销售的模式未有改变和突破,线上线下的融合进度尚需加快。当前,隔离管控等措施倒逼人身险公司尝试线上渠道推广、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模式销售展业。

(三)加速保险技术端转型升级

一是推动企业内部统一科技化转型的思想认知。疫情使得线上建设较强的公司依托云平台、视频会议等基本可以保障远程办公,而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公司则面临很大压力。

二是推动保险科技技术应用推广。近年来,人工智能算法、云技术、区块链等与保险场景融合已经有了一批可落地的项目,但多数难以应用于核心业务处理环节。而疫情促使一批新技术和新模式走向舞台中央,如线上培训、线上会议、智能核保和理赔和基于AI算法的智能营销等。

(四)大健康战略因认可面临政策机遇期

疫情短期带来了巨大的新生医疗需求,一批人身险公司开发的大健康产品和服务,有力地支持了疫情防控。据不完全统计,平安好医生、农银人寿、恒安携手的妙手医生都向民众开放了抗疫义诊,免费提供新型肺炎咨询、疫情防护指导服务。相信疫情过后,互联网医疗相关企业将迎来发展契机,此外,远程医疗、人工智能、医疗大数据技术的革新也将不断助力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而在这些领域预先布局的保险企业将进入收获期。

三、痛定思痛找短板,高质量发展大有可为。

疫情给社会方方面面带来了冲击,就人身险密切相关领域而言,建议从社会、行业和公司三个层面深刻总结并进一步提升:

(一)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治理中的风险管理作用

本次疫情患者的治疗费用主要来自于国家、地方财政以及社保,人身保险行业实际负担较少,商业保险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非常有限,而世界范围内保险业对减轻巨灾风险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建议从三个层面强化商业保险在社会治理中的风险管理作用:一是强化商保与社保的融合。二是强化再保险风险转移机制的建立。三是鼓励再保险领域金融创新,创新巨灾风险证券化等手段,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募集相关资本,提升风险抵御能力。

(二)强化人身险行业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本次疫情中,保险行业作用发挥有限也折射出了现有保险产品责任的局限性,更说明了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更深层次来说,保险责任种类集中,覆盖面不足的根源是行业基础数据的缺乏。建议:一是推动行业内基础数据共享,规范化行业数据标准,沉睡数据的整理和清洗。二是积极打通商保和社保的共享。推动数据挖掘技术与数据的融合造福于民。三是利用商业保险的活力,夯实大健康领域的数据标准。尝试推动医疗数据统一和整合,深刻研究疾病发生率,疾病谱演变以及趋势。

(三)深化人身险和大健康产业融合满足社会多样化健康需求

本次疫情显示了现有公共医疗资源的不足以及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的迫切。众所周知,医生的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教育、实践培养周期,医院、医疗网络的建设和培育更是一个投资巨大、回收期较为漫长的周期。因此,建议进一步鼓励人身险公司加快发展民营医院,积极引入新型医疗、药品,解决短期大健康产业供给不足而建设资金来源压力大的问题,强化医疗设施基础建设,平时可以服务多样化的医疗需求;在紧急时段,可以征用民营建立的诊疗、药品配送系统。(中再寿险业务管理部 金笑权 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