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慧保天下

疫情持续,不少行业因为停工停业问题,流动性风险空前加大,这不,就在2月,已经有一系列的大型企业被爆陷入债务危机,而这些大型企业一个共同的身份就是保险公司股东。

这其中最典型的当属民安财险、渤海人寿股东海航集团,自2017年开始逐步瘦身,但2020年的疫情给航空业造成沉重一击,为应对有可能的流动性危机,海航集团不得不接受政府部门领导的工作组入驻。

此外,北大方正人寿股东北大方正集团也因为债务问题被申请法律重整,亚太财险股东新华联,也在年前被爆出债务危机。

这三家企业虽然隶属不同行业,但却都是保险公司股东,保险行业高光时刻,曾吸引不少大型实业企业斥巨资布局。如今,保险业高光不再,而大型实体企业也纷纷走上瘦身、回归主业的道路,叠加多种负面因素的影响,信用危机四伏。

虽然暂时来看,尚不会对保险公司经营造成直接影响,但一旦危机真正爆发,股东层面选择出售险企股权来变现,保险公司作为子公司,也难免受到波及,业务层面的直接影响或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股东层面的动荡、人事的动荡或在所难免。

01

险企股东海航集团、北大方正、新华联等纷陷流动性危机

工作组入驻海航集团协助处置风险

自2017年即开启瘦身模式的海航集团,却没能逃过2020年新冠疫情的直接冲击。

2月29日下午,海航集团宣布海南省政府牵头成立了“海南省海航集团联合工作组”,将全面协助、全力推进海航集团风险处置工作。

作为海南省的地方龙头企业,海航集团成立于1993年,经过多年发展扩张,已经成为一家大型跨国企业,旗下拥有航空公司16家,管理合作机场16个,开通国内外航线2000多条,拥有运输客机超过900架,年运输旅客量高达1.2亿人次。

但海航在发展过程中还是犯了许多大企业的通病,走上了高负债扩张的道路,在全世界不断买买买的同时,负债率不断走高。2015年到2017年,海航集团每年都在新增大量负债,三年时间累计新增带息债务约3668亿元。

自2017年海航开始变卖资产,努力瘦身,但即便如此,截至2019年,海航集团总资产9806亿元,同时期的总负债高达7067亿元,负债率依然高企。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对于航空业造成沉重一击,海航集团的流动性危机显著加剧。

为有效化解风险,应海航集团请求,海南省人民政府牵头会同相关部门派出专业人员共同成立了“海南省海航集团联合工作组”,旨在全面协助、全力推进海航集团风险处置工作。

北大方正集团因债务违约被申请重整

除海航集团之外,北大方正集团近期也备受关注。

北大方正,是中国最知名校办企业之一,其成立于1986年,最早依靠“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系统”起家,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了IT、医疗、产业金融、产城融合等业务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旗下拥有方正科技(3.530, 0.02, 0.57%)、北大医药(6.860, 0.01, 0.15%)、中国高科(5.030, 0.02, 0.40%)、方正证券(7.870, 0.03, 0.38%)4家A股上市公司和方正控股、北大资源26家上市公司。截至2019年9月底,方正集团总资产3657.1亿元。

北大方正却在2019年末火了一把,原因是一笔20亿元的超短期融资券出现违约,引爆债务危机担忧。

到2020年2月18日晚间,北大方正旗下上市公司发公告称,方正集团于近日收到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送达的通知,北京银行(5.320, 0.07, 1.33%)向北京一中院申请对方正集团进行重整。这意味着,自2019年12月初首次出现债务违约的方正集团,或将通过重整程序走出债务危机。不过,目前重整仍有待法院审理——如果重整申请被法院审理,方正集团将进入重整程序。

新华联屋漏偏逢连夜雨

另外一家深陷债务危机的大型企业为新华联。

新华联集团创立于1990年,目前为涵盖文旅与地产、矿业、石油、化工、新能源、投资、金融、等多个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总资产超过1300亿元,涉及上市公司包括新华联文旅、新丝路文旅、东岳集团、赛轮集团、北京银行、宏达股份(2.580, 0.04, 1.57%)、皇城集团等。

自2019年年底,新华联陷入同业拆借纠纷,被相关方一纸状书告上法庭,其陷入流行性危机的情况被正式曝光。

而这还只是一个开端。2019年12月23日晚间,新华联控股(3.900, 0.02, 0.52%)子公司、新华联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其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苏波因个人问题正在公安机关协助调查。

到2020年1月,民生信托对新华联控股尚未到期的26.8亿元信托贷款申请了强制执行,新华联持有的宏达股份、科达洁能(5.320, 0.04, 0.76%)、北京银行、赛轮轮胎(4.730, -0.03, -0.63%)、辽宁成大(20.570, 1.50, 7.87%)五家上市公司的全部股份被司法冻结及轮候冻结。

1月中旬,新华联就同业拆解纠纷最终达成和解,但其相关债劵评级仍遭下调。有机构指出,新华联控股盈利下滑且面临较大债务集中兑付压力,2019年前三季度,受地产业务板块收入结算影响,新华联控股利润总额下滑52.34%。尽管其下属财务公司同业拆借纠纷和与民生信托的诉讼事件已达成和解,但仍体现其存在一定流动性压力。此外,新华联控股面临较大信托和债券集中兑付压力,未来3个月内面临到期或回售的债券金额高达30.10亿元。

新华联控股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流动负债合计558.34亿元,流动资产合计526.65亿,货币资金虽然有92.06亿元,但短期借款为98.38亿元,货币现金无法覆盖短期债务。

02

股东现危机,保险公司声誉、关联交易乃至股权面临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家大型企业虽然隶属不同行业,但他们却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保险公司股东。三者对于保险业都相当重视,作为在金融业扩张的一部分,其在保险业都早已有了布局。

这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海航集团,早在2000年就开始涉足保险业,先后拿下海南通汇保险代理、扬子江保险经纪等两张保险中介牌照;2007年又发起成立新光海航人寿,与中国台湾的新光人寿各自持股50%;2010年控股民安财险;2011年参股华安财险;2015年,又通过增资的方式获得渤海人寿20%股权。

虽然近年来海航集团一再瘦身,但截至目前,其在保险业的布局仍包括渤海人寿20%的股权,以及华安财险32.74%的股权,以及两家专业保险中介公司,一产一寿两中介,海航集团在保险业的布局依然广泛。

在海航集团2016年选择出售民安财险全部股权之后,接盘的公司中, 就有新华联的身影,当时其联合泛海等公司一同拿下民安财险100%股权,并将其更名为亚太财险,其中,新华联持股20%股权,为第二大股东。

北大方正目前在保险业的布局也比较简单,2012年通过受让青岛海尔投资所持海尔人寿51%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后更名为北大方正人寿。

如今,这些保险公司的股东相继被爆面临流动性危机,这对于处于下游的险企而言,意味着什么?

整体来看,这种情况对于作为子公司的保险公司业务层面并不会直接造成负面影响,但对于其股东层却潜藏风险。

首先是声誉上的影响,一个实力雄厚的股东对于险企无疑将大大加分,而一个深陷流动性危机的股东,则无疑会对其声誉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但最大的问题还来自于关联交易违约。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至2017年期间,渤海人寿共有5笔、合计16.17亿元资金流向“海航系”,但未及时履行相关信息披露,后来才被监管部门发现,明令禁止其与海航集团等关联方开展交易。一旦这些债务违约,其对于保险公司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的影响是,股东深陷债务危机无法自拔需要进行资产重组、业务出售来进行自救,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保险公司股权作为能够溢价、流动性较好的金融资产,很有可能会被出售,进而影响保险公司经营层面,导致人事变动、发展策略调整等。

不过从目前了解的信息来看,北大方正集团进入的是司法重整,海航集团处于危机处置阶段,新华联的情况也尚未明了,三者均非破产重整状态,尚不涉及出售险企股权的问题。

03

大企业收缩进行时,险企等金融资产或将被优先舍弃

近些年来,保险业一直在推进“回归保障”,其他领域其实也是如此,告别曾经的高负债高杠杆的粗放发展模式,去杠杆、回归主业正成为诸多实体企业共同的选择,叠加实体经济下行、新冠疫情等负面因素的影响,企业收缩过程中的信用危机问题也迫切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当然,这与有关部门对于明天系资产的处置,以及对安邦系资产的处置,还有着本质的不同,但相同点是,这些企业都经历了盲目扩张的发展阶段。

这些企业瘦身过程中,保险公司作为一项金融资产或许会被处置。近年来,有关部门不断强化对于非金融企业投金融机构的管控,2018年4月27日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2019年7月26日,央行又正式公布了《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层层加码之下,对于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乃至金融控股公司提出了更高要求。

金控草莽时代正式终结,江湖上也将不复再有所谓金融大鳄的传说,保险业的一切都将逐渐回归常态。

值得注意的是,海航集团自2017年启动瘦身回归主业以来,就一直在寻求出售旗下险企股权,先是退出民安财险,然后在2018年选择出售新光海航人寿全部股权,2019年其在北京举办的非主业资产处置推介会,还宣布拟出售渤海人寿20%股权。

新华联所持亚太财险股权目前也显示正处于质押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涉及保险公司股权出让,由于非上市保险公司的股东资格管理严格,新的资本在买股权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审批能否通过,其资质必须得到保证。与此同时,由于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的改变,原来持股远超1/3的大股东,其股权势必需要分散给不同的股东,这对于险企而言,则意味着股权的进一步分散。

同样值得考虑的一个问题是,保险行业高光时刻,曾吸引不少大型实业企业斥巨资布局。如今,保险业高光不再,而大型实体企业也纷纷走上瘦身、回归主业的道路,这也将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保险公司股权的估值。